年初以来,香坊区深入践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从城市“微”更新、历史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协同、服务乡村振兴出发,强化战略和政策引导,倾力打造特色鲜明、创意新颖、业态丰富的创意街区。经过调研分析、踏查选址、创意设计、“比武”论证、施工建设,首批15个特色创意街区从不同角度诠释“香坊真香”区域化品牌多重内涵,努力探索出一条哈尔滨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的香坊路径。
实施城市“微”更新,提升百姓人居环境
变废为宝,老街区旧貌换新颜。对红旗街道三辅三道街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升级,新增长椅等基础设施,成为附近市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改造以来,在该街区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活动,有力带动菜艺街—六顺街—三辅三道街区域餐饮业共同繁荣。
校地共建,弘扬中医国粹文化。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在毗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文政街道农林街打造一条集新媒体阅读、景观、光影等创意融合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休闲街区。利用多种载体,用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方法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助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家庭。
生态融合,打造绿色宜居生活。依托建筑街道林园路邻近黑龙江森林植物园、黛秀湖公园的生态优势,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驻区资源,以古色古香的长街红墙为核心,打造“春夏秋冬、意境悠远”主题模块,使林园路成为书香浓郁、鸟语花香、古色古香的创意街区,为广大市民新添一处宜文宜游宜养宜乐的特色打卡地。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让老城区焕发新魅力
香坊区立足开埠之区百年历史积淀和“动力之乡”工业文明,融合创新载体,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老哈尔滨、老香坊等历史文脉新的时代价值。
追忆百年香坊,触摸“哈尔滨城市童年”。借助香坊大街街道辖区内香坊火车站这座哈尔滨历史上第一座火车站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车站广场为主轴线,设置休闲长廊、景观钟表、历史回顾石刻等设施,通过逼真的铁路信号机、原汁原味的木枕线路,以及充满中东铁路元素的艺术景观,让市民、游客重温时代记忆。同时,通过各类灯饰亮化,营造唯美浪漫氛围。
传承老工业文明,打造“城市文化客厅”。挖掘存量资源,依托大庆路街道域内哈锅宿舍的历史建筑和工业文化内涵,对小区内建筑和广场环境进行改造,植入浓厚的“三大动力”工业文化元素,让历史街区成为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城市文化客厅”和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地。
展示城市历史特色,构建多元文化展示场景。进乡街道与驻街单位哈尔滨交通集团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共建共享,在通乡街80号打造“交香辉映”主题广场,集中展示香坊区21个园林旅游景观和我市百年公交发展历史。将创建文化街区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建设“党建文化车厢”,开展“初心讲堂”等党建活动,为政企融合、党建融合提供了多元载体,为市民提供一处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的精品街区。
融合产业协同发展,释放现代消费活力
香坊区坚持产城融合,立足街区商业特色和产业布局,推进文化消费、商业消费、时尚消费一体发展。
建设美食街区,加快恢复城市“烟火气”。立足幸福路餐饮商业分布,打造1公里吃遍冰城品牌美食汇,构建冰城美食消费打卡聚集地。
项目牵引,推动多元消费协同发展。在动力广场商业街区,着力打造乐松广场“动力星野”项目和巴黎广场“香汇奥运”创意亮化工程,在推动商圈整体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布局多种特色主题消费场景,全方位满足市民夜购、夜食、夜游、夜娱等消费需求。满足了哈东地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以景聚人,重现老香坊原汁原味。围绕健康路“水楼子”老建筑,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文化创意、空间重构,新增了装饰地坪和休闲座椅,全新栽植园艺绿化,使这处老旧区域蝶变新生,成为周边群众争相打卡的“香饽饽”。
打造特色民俗民风,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香坊区立足特色乡情民情,融合创意元素与特色村落文化,大力推进环境整治、乡风提升、产业富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建设景观大道,擦亮成高子旅游名镇品牌。依托毗邻伏尔加庄园的区位优势,民强村充分利用村委会至伏尔加庄园正门全长1000延长米的绿色空间,使原来普通的一条乡道实力出圈,变身为移步换景、一步一景的景观大道。
坚持以点扩面,推动黎明“旧市场”焕发新生机。黎明街道立足促进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对群众熟知的黎明大市场进行文化创意改造建设。利用市场沿街广场,打造网红小菜园交易集市 、网红“人间烟火”夜市,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同时,也闯出一条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增收之路。
注:稿源:哈尔滨新闻网《诠释“香坊真香”倾力打造“宜居幸福之都”|香坊区建设特色创意街区,探索城市更新路径》














